其实并不抽象,而是一种传承,对于精神偶像的传承。
刘邦有一个偶像—信陵君魏无忌。
在兵荒马乱的战国末期,刘邦抛弃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家乡沛县远赴大梁去投奔信陵君。
从这一行为来看,他绝对是真心仰慕信陵君,只不过可惜的是他们无缘相见。
刘邦在当时也算是一名追星族,而且还是铁粉,信陵君更可能是他的精神偶像。
甚至在刘邦称帝后,仍对信陵君念念不忘。
“高祖始微少时,数闻公子贤。及即天子位,每过大梁,常祠公子。高祖十二年,从击黥布还,为公子置守冢五家,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”当然,如果有人非要说刘邦是信陵君的私生子,我也无力反驳,开心就好!
作为铁粉,除了维护自己的偶像外,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—模仿!
展开剩余77%魏无忌不仅有游侠之风。
还曾做过一件名噪一时的大事。
那便是夺晋鄙的军队救赵抗秦。
二十年,秦围邯郸,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,赵得全。作为迷弟的刘邦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。
所以当他在遇到难解的问题,寻找答案的时候,他一定会参考信陵君的行为做为指导方针。
刘邦第一次夺的是刚武侯的兵,原文如下:
沛公引兵西,遇彭越昌邑,因与俱攻秦军,战不利。还至栗,遇刚武侯,夺其军,可四千余人,并之。至于刘邦怎么夺刚武侯的军队?是通过颠覆还是策反,是“斩首行动”还是军事突袭,这些都已经隐入尘埃,不过刚武侯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,谁也不知道他谁?
这就是历史的残酷之处,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,不会因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有任何的改变,虽然我们会一次又一次粉饰,裹上一层又一层的包装,但弱肉强食依旧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。
所以,这也就是当我们还处于发展或者准备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,找到一个对标,是多么的重要。
先去模仿,再去超越。
跟着别人摸着石头蹚出来的路,可以实现快速跟进,但是一旦超越之后,身份将会互换,那个破风手就将变成你自己。
非常之时,行非常之事!
不能拘泥于形式而要根据事态的发展形势!
刘邦夺韩信军权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可能“查账“!
史料中虽有韩信支援刘邦的记载,但是韩信破赵之后到底有多少兵,其中又有多少精兵。是否存在报“假账”“藏兵”“虚报”的情况,刘邦心里可没底。
别说刘邦,就是各位放到当时情境下,也无从知晓!
不管是出于不信任,还是成皋突围之后的军事压力以及获取援兵的时效性,刘邦“修武夺印”是他当时必然要做的,还有一点距离他最近的没有其他兵源,当然这也跟时效性挂钩。
基于以上的理解,再去读下边这一段
六月,汉王出成皋,东渡河,独与滕公俱,从张耳军修武。至,宿传舍。晨自称汉使,驰入赵壁。张耳、韩信未起,即其卧内,上夺其印符,以麾召诸将,易置之。信、耳起,乃知汉王来,大惊。就能感受到刘邦的这次夺军,不仅是对韩信忠诚度的考验,还是刘邦缓解生存压力的必要手段。当刘邦了解了韩信军的实际情况,并把该部署的都部署好之后张耳跟韩信才知道刘邦来了!这就是刘邦的手段。
我认为刘邦对这次夺军还是满意的,韩信的军事情况应该没有太多出入的地方。不然刘邦也不会放心让韩信继续独当一面。也不会继续信任并优待张耳。
至于垓下之战后,刘邦夺韩信的军权,更是政治必须。
项羽已破,高祖袭夺齐王军。韩信可是有三十万大军!他完全有实力发展成更强的“项羽”甚至有可能发展成更强的“刘邦”。
以刘邦的年龄,他有没有精力,身体状况是否允许他继续高强度的参与到战争,这都是未知数。
更何况还是韩信这样的对手,真的胜负难料啊!
至于后来吕后杀韩信,那也只能说双方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挽救的余地,互相之间更是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。
仅就当时来讲,和平解决韩信的军事威胁,不管是对韩信还是对刘邦甚至对当时的老百姓都是最优解。
很多后来人对韩信没有独立充满遗憾,这群人根本没有考虑过当时老百姓的感受,我敢说当时的老百姓想要的绝对是结束战争过上稳定的生活,而不是为了某个王,去杀伐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上阳网-恒指配资开户-配资平台最新-配资排排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