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来,中国歼-11BG战斗机再次成为全球军迷热议的焦点,关于其性能的种种猜测甚嚣尘上。有人将其誉为中国最强非隐身战机,甚至有人声称它能将俄罗斯的苏-35“按在地上摩擦”。这些言论听起来令人咋舌,那么,真相究竟如何?
要理解歼-11BG,首先需要了解歼-11系列战机的历史。作为中国空军的老牌战机,歼-11系列为中国自主研发重型战斗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最初的歼-11A是仿制俄罗斯苏-27的产物,而后续的歼-11B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早期型号在航电系统和雷达等方面逐渐显现出落后的迹象。按常理推断,它们本应进入退役倒计时。然而,中国空军却出人意料地对它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,从而诞生了歼-11BG。
关于歼-11BG的具体改进内容,坊间众说纷纭。其中,最引人注目的说法是它换装了与歼-20、歼-16同款的最新型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。如果这一说法属实,那么歼-11BG的性能将得到质的飞跃。这种雷达探测距离远,抗干扰能力强,甚至能在150公里外发现隐身战机。装备了这款雷达的歼-11BG,其空战能力将大幅提升,除了隐身性能外,几乎没有明显的短板。
展开剩余59%然而,这种升级方案也面临着成本过高的质疑。有人认为,与其花费巨资改造老旧战机,不如将资金投入到生产更多的歼-20隐身战斗机上。
因此,另一种更为务实的猜测应运而生。随着歼-16和歼-20早期批次战机逐步更新换代,一批性能尚可的雷达和航电系统将被替换下来。如果将这些设备拆卸下来,安装到歼-11BG上,无疑可以大幅降低升级成本。虽然这些雷达采用的是砷化镓材料,性能不及最新的氮化镓雷达,但其性能与美国F-22战斗机使用的雷达相近,足以应对苏-35等先进战机。
还有一种较为保守的猜测是,对歼-11B原有的雷达和航电系统进行优化,使其配合更加默契。这种方案成本较低,但性能提升空间也相对有限。如果与苏-35遭遇,双方可能只能打成平手。笔者认为,这种升级方案意义不大,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金,最终仍需要进行更彻底的升级改造。
无论采用哪种升级方案,可以肯定的是,歼-11BG的雷达性能都将优于苏-35。毕竟,中国近年来在雷达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氮化镓材料等技术已经日趋成熟。
笔者认为,歼-11BG升级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性能的提升,更在于其融入现有作战体系的能力。在现代战争中,先进战机和导弹等装备并非稀有之物,单机性能相近的情况下,体系作战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。歼-11BG的升级改造,正是为了提升中国空军的整体作战能力,使其在未来的空战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。
"
发布于:江西省上阳网-恒指配资开户-配资平台最新-配资排排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