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岛核爆和日本投降80周年之际,西方的研究机构发布了一项新报告,指出原子弹造成的致癌风险远低于预期。经过75年的跟踪研究,科学家们得出结论:日本人对于原子弹的辐射耐受性可能远超我们之前的想象。
8月14日,二战日本投降80周年的前夕,我在《金融时报》看到一篇令人震惊的文章,标题为《研究表明:原子弹爆炸给日本人造成的致癌风险比想象中小,广岛长崎核爆幸存者中仅不到1%死于核辐射诱发的癌症》。文章指出,传统观念认为暴露于高剂量的核辐射会大大增加癌症风险,但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教授菲利普·托马斯的研究却表示,在32.4万名原子弹幸存者中,只有约3100人因核辐射患上白血病或肿瘤死亡。这一结果令人惊讶,托马斯认为辐射的致癌作用远不如大家预想的强烈。
展开剩余80%托马斯的研究基于美日联合的“放射线影响研究所”数据。自1950年起,该研究所一直追踪核爆幸存者的健康状况。托马斯在分析了来自广岛和长崎共32.4万名核爆幸存者的数据后发现,核辐射诱发白血病的风险在爆炸后2到3年开始升高,10年后达到峰值,而某些实体肿瘤的出现可能需要50年甚至更久。
换句话说,即使广岛和长崎的日本人遭遇了极高剂量的核辐射,只要幸存下来,他们仍然有很高的概率可以活得很久。为了进一步证明研究的可信性,托马斯举了英国核工业工作者的例子。根据英国标准,这些工人每年接触的辐射量仅为0.025戈瑞,而广岛和长崎的幸存者经历的辐射剂量是这一数字的100倍,达到2.25戈瑞。一般来说,0.75戈瑞的辐射就足以引发辐射病,而2.25戈瑞相当于做了321次胸部CT检查,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承受如此大的辐射。
然而,托马斯指出,尽管这些幸存者接受了如此高剂量的辐射,他们的平均寿命仍然超过78岁。相比之下,日本目前的平均寿命为84.8岁,且中国的平均寿命为78.3岁,这意味着那些遭受2.25戈瑞辐射的幸存者,寿命仅比未受影响的日本人少了大约6.8年,且仍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。
这种数据令人惊讶,因为它推翻了我们对原子弹爆炸的认知。尤其是,传统上关于“美国投下原子弹,造成日本数十万人死亡”的说法显得极为夸大。如果核爆后的辐射并未对日本人造成如预期般巨大的伤害,那么当初的论调是否过于片面?事实上,日本人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能耐受核爆和核辐射。
另外,托马斯的研究揭示了日本人对核爆的惊人耐受力。这些幸存者不仅成功抵抗了辐射,并且很多人活得相当长久。如果真是如此,那么日本人能将核爆后的辐射当作“生命的补品”来接受,或许也不无道理。换句话说,假如一个民族能够“吃下”如此强烈的核辐射而依然长寿,那么他们的生命力和耐受性显然超乎常人理解。
更有意思的是,日本政府其实早就知道这一点。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,核爆幸存者的医疗补助覆盖率不到5%。虽然这些人曾遭受核辐射并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辐射病,但因为很多幸存者依然长寿,政府并未过度重视他们的赔偿要求。
这一切表明,全球对于日本核爆的叙事并非完全准确。事实上,托马斯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事实,那就是核辐射的危害远没有以往所想象的那么严重。这也意味着,日本近年来频繁将广岛和长崎作为“悲情牌”来博取同情,实际上并没有真实反映出核爆的巨大伤害。
至于核废料的处理问题,中国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。我国已经为高放射性核废料制定了“三步走”战略,目前正进行第二步——地下储存设施的建设。预计到2050年,这一战略能够完成。而如果托马斯的研究结果被证实,人类或许能找到更加环保且可持续的处理核废料的方法。总之,随着科技的进步,人类对核问题的应对可能会出现更为创新的解决途径。
简而言之,托马斯的研究不仅对核辐射的致癌风险提出了新的见解,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历史中的一些定论。如今,纪念历史最好的方式,或许不是重复过去的悲情,而是以更加强大的力量创造未来,让世界见证新的历史进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阳网-恒指配资开户-配资平台最新-配资排排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