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刚看完热搜,我真的是服了,这都什么逻辑?就因为于和伟演得多,有人嫌他“霸屏”,说让位给年轻人?我手机差点没拿稳,气得我直接想把这事儿掰扯掰扯清楚。这什么新鲜事儿啊,演员演戏多还成罪过了?
你说他演的剧多了,看烦了,形象受损了。那我想问问,哪个演员能保证他演的每部剧都让你喜欢,都符合你的胃口?演戏多的演员多了去了,是不是都得排队等着被“劝退”?这逻辑我是真没看懂。而且,于和伟的演技,那可不是盖的,多少人就是冲着他才去看的剧。2021年,他凭借《觉醒年代》里的陈独秀,拿下了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,这成绩,这口碑,是靠他一部戏一部戏磨出来的。你以为演员都是随便接戏,不用琢磨的吗?
之前刷微博,看到有人吐槽说“他是不是每年要演七八部戏,他有时间研究剧本吗?”这话真是把我整笑了。每年七八部,这是什么数据,能信吗?稍微查一下,比如2023年他公开的影视作品,也就那么几部,比如《三体》和《漫长的季节》。《漫长的季节》更是口碑爆棚,豆瓣评分都冲到了9.4分,这难道是随便演演就能出来的吗?2022年,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,他参与的影视剧虽然有几部,但绝不是“七八部”那种离谱的数量。演员接戏,经纪公司有规划,本人也会根据剧本质量和角色契合度来选择。难道为了不“霸屏”,好本子都得往外推吗?
还有那句“中国人很多了,你可以消失了。”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,手都抖了一下。这都什么跟什么啊?什么叫“中国人很多了,你可以消失了”?这是对一个演员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了。人家辛辛苦苦拍戏,贡献了这么多经典角色,从《历史的天空》里的万古碑,到《新三国》的刘备,再到《军师联盟》的曹操,哪个不是深入人心?到头来就因为演得多了点,就被说可以“消失”了,这简直就是一种网络暴力。这种言论,让人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我不是说不能批评演员,不能有不同意见。如果角色演得不好,剧本烂了,观众当然有权利去吐槽。但是,把“演得多”当成一种罪过,甚至上升到要“让位”的高度,我就觉得离谱了。演员这个职业,和任何其他职业一样,都是靠本事吃饭的。你有真本事,有市场价值,自然会有戏找你。如果年轻人有能力,自然也会有他们的机会。这个行业的生态,不是谁让位就能解决的。它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,优胜劣汰是常态。
你看看那些经典的港片,多少老戏骨来来回回都是那些面孔,大家也没说看烦了,反而觉得有他们在,电影才有味道。好的演员,他们的表演就像美酒,越品越有滋味。于和伟这种级别的演员,他每一次出演,都能带来新的惊喜,新的解读。这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,而是一种创作。如果因为所谓的“出镜率高”就要求他们“让位”,那才是对艺术的一种浪费,对观众审美的一种伤害。
我甚至有点替他委屈,你说一个演员,就因为演技太好,资源太好,所以接的戏多,然后就被人拿出来说“看腻了,该让位了”。这不就是一种变相的“捧杀”或者“眼红”吗?真正应该讨论的是演技、是作品质量,而不是谁演得多谁演得少。如果一个年轻演员真的有天赋,有实力,他自然会脱颖而出。市场和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不是靠“让位”就能上位。
你说要“去旧迎新,促进创新发展”,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,但用在这里就有点站不住脚了。创新发展,靠的是优秀的剧本、导演、演员,靠的是整个影视行业的良性竞争和进步,而不是把有实力的老演员赶下场。难道创新就意味着要把所有老面孔都换掉吗?那历史的传承和经典的延续怎么办?这简直是本末倒置。
就像你生活中,一个同事工作能力强,业绩突出,难道你还要说“你工作太努力了,占了太多机会,给新人留点吧”?这不荒谬吗?工作看的是能力,不是资历。演戏也一样,看的是演技和角色塑造。你不能因为人家优秀,就要求人家放弃。这种想法,真的是太奇怪了。
所以说,别动不动就让人“让位”,别动不动就“霸屏”警告。观众有选择的权利,演员也有表演的自由。要真觉得不好看,没人逼着你去看。但要因为人家演得多就直接劝退,那真不是一个正常思维。我今天这火气啊,算是彻底被点着了,忍不住就想多说两句,真是越想越来气。
声明: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,内容 90%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,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。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。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
上阳网-恒指配资开户-配资平台最新-配资排排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